(通讯员:体育平台
常娜;照片:体育平台
闫思佳)
为扎实推进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落实学校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工作要求,以教育家精神铸魂,涵养高尚师德,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6月26日下午,体育平台
“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专业教育系支部在校史馆举办“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党日活动,邀请我校著名学者刘珣教授做主题报告《学科初创时期,记忆中的北语》,校党委魏晖副书记出席活动并讲话。

铭记历史 致敬前辈
在大家的簇拥下,刘珣教授在校史馆模拟情景现场,饶有兴致地讲起他所亲历的北语建校发展的历史,生动再现了老一辈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家们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生动故事。在报告中,刘珣教授从事业和学科的发展分期、教材编写、测试研制、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学科初创时期的北语,带领老师们深入走进了那段峥嵘岁月。刘珣教授是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体系的创建者之一。段鹏校长在今年的毕业典礼致辞中讲到,刘珣教授将自己的事业概括为“四件小事忙半生”,“一套教材、一份考卷、一本小书、一张课表”这四件小事奠定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基础,填补了早期教学研究空白。

刘珣教授近60年坚守教学一线,耄耋之年仍活跃于学科前沿讲坛,为当代教师树立了崇高典范。老师们都被刘珣教授终身从教的教育情怀、永葆活力的学术追求的精神所感动。体育平台
中青年教师及研究生代表都与刘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体育平台
资深教授毛悦老师表达了对刘珣教授深深的敬意,她称赞刘老师从教以来始终默默耕耘,谦逊低调,把学科和事业建设作为己任,口中的四件小事其实正是我们学科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向刘老师学习对工作的责任心,更要培养崇高的人格,做学生喜爱的老师,从前辈手中接过国际中文教育的崇高事业,并一代代传承下去。青年教师纵璨深情地说道,国际中文教育家精神并不遥远,就体现在以刘老师为代表的一代代汉教人身上,就体现在把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追求的老师们身上。我们一定不辜负老一辈汉教人给我们事业奠定的厚重基础,不辜负老一辈对于我们后辈的托举,要向刘老师这样的楷模学习,“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庄严承诺 薪火相传
在刘珣教授的见证下,全体成员集体起立,重申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并做出郑重承诺。我们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以刘珣教授为榜样,秉持北语人求真务求的作风,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在对岗位的奉献中收获职业尊严。

本次活动老中青三代汉教人齐聚一堂,魏晖副书记和刘珣教授为体育平台
教师代表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代表颁发了北语建校以来所有的校徽,寓意是把老一辈国际中文教师的教育家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勉励所有国际中文教师都向刘老师学习,努力做到“语言传四海,遍植桃李;文化播五洲,美美与共”。

活动最后,校党委魏晖副书记做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在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强调要继续挖掘整理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家们的事迹和历史,通过编排展演话剧等方式进一步具象化、故事化、数字化、大众化地呈现给大家,并将北语的教育家精神从三个维度总结凝练为“爱国担当、不负使命,精研教学、求实创新,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崇高品格,鼓励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中青年教师和未来即将加入教师队伍的研究生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体育平台-体育平台推荐
体育平台
专业教育系党支部继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后,又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带领支部党员教师以教育家精神铸魂,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精神,以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学校教师工作部、档案馆、体育平台
全体班子成员、专业教育系全体党员以及体育平台
中青年教师、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由专业教育系支部书记常娜副教授主持。
附:部分研究生代表感言
张菊萍:
刘老师的讲座让我深受触动。无论在什么时期,他和同行们都把国际中文教育视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刘老师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这一生就围着“教材、考卷、小书和课表”这四件小事忙活。但他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这些“小事”,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教育家风范。创业之初没有教师,他们就走出国门任教;缺乏合适教材,他们就自己动手编写。从理论到实践,他们都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如今,他们又致力于培养新一代教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当之无愧是真正的教育家。我们很幸运,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这项意义深远的事业。作为后来者,我们既应传承这份教育情怀,更要在新时代继续探索,让中文教育之花在世界各地绽放得更加绚丽。
朱冬静:
刘珣教授分享的“四件小事忙半生”,作为一名汉教专业的学生,就好像触碰到了专业天花板一样幸运。刘教授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老一辈汉教人如何用看似平凡的“小事”,日复一日地搭建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坚实“桥梁”。这些“小事”中,刘老师在讲述教材和测试的开发中用开玩笑的语气讲出不平凡的过往。刘教授和他的同仁们,用毕生心血为后来者铺设了道路,树立了师德标杆。我们要学习刘教授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扎实学好专业知识;要传承他诲人不倦的仁爱之心,未来无论身在何处,都努力成为文化的友好使者;更要传承这份精神,锤炼师德,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宏伟事业中去。刘教授用“半生”诠释的“小事”,正是我们未来需要努力做好的“大事”的起点。
